《道德經》白话再注解(1)

注:原释义为憨山大师对道德经所做的注解(大家可很方便地自行于网上搜索“憨山大師《老子道德經解》”而找到原文),但因为年代久远,当时的文字及术语对现在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易理解,所以不才于十年前以现代白话做了重新解释,虽然过去了十年,可惜本人忙于世事,疏于修行,并没有什么进步,所以未做任何修改。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,请各位大德不吝赐教。

《道德經》釋義

道、可道、非常道。名、可名、非常名。无名、天地之始。有名、万物之母。故常无、欲以观其妙。常有、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、出而异名、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、众妙之门。
释:这一章是概括地说“道”的本质和它的作用,是修行者悟道的入门之法。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内涵,全包括在里面了。后面的五千多个字,都是用来详细解释这一章所讲的道理。而这一章所说的“道”,是指最本源,最根本的真理。

可以用言语文字解说出来的道,还只是言语而已。意思是说最本源、最根本的真理,本来是不可思维、不能下定义的。凡是能够用言语文字解说的,就不是最本源、最根本的真理,所以也就不是永恒的真理。而且最本源、最根本的真理,是没有办法给它下定义的。现在既然勉强给它定义叫道,则凡是能够定义一个名字的,都是为了分别而假定的一个称谓(是因为人的分别心在起作用。)因此也不是它永恒的、本有的名字。这两句话,是解释道的本质。而且不能思维、无法定义的真理,其本质是无法捉摸、无法掌握的,一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都是从这个“最本源、最根本的真理”中变化而出的。因此称之为“一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”的开始点。又因为“不能思维、无法定义的真理”,却能生成能够思维、可以定义的一切的“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”,而且由简单到复杂,因此是“一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”的生成处。这两句,是说道起的作用。

这下边的两句,是修行的方法。常,相当于平常的意思。欲,想要干什么的意思。老子说,我平常关注于无,主要是为了体察道的奇妙之处;我平常关注于有,主要是为了体察道的范围。意思是说整个的“不能思维、无法定义的真理”,却生成了“一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”。所以说任何东西都是“道”——“不能思维、无法定义的真理”的整体,这就是所说的“一物一太极”(太极也就是道的另一种说法)。所以,就在平常我们的所做的事情、所处的环境当中,以及环境中的事事物物,就要体会到“道”的实际意义,日常所遇到的,没有一样不是道的本质及作用。

因此,庄子说:“道在杂草中,道在屎尿中。”这样去深刻地思考、体察,才能认识到什么是“道”。因此,这句话中的两个“观”字是最重要的,要用心体会。

此两者同已下,乃释疑显妙。老子因上说观无观有,恐学人把有无二字看做两边,故释之曰,此两者同。意谓我观无,不是单单 观无。以观虚无体中,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。我观有,不是单单观有。以观万物象上,而全是虚无妙道之理。是则有无并观,同是一体,故曰,此两者同。恐人又疑 两者既同,如何又立有无之名,故释之曰,出而异名。意谓虚无道体,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。而有不能生有,必因无以生有。无不自无,因有以显无。此乃有无相 生,故二名不一,故曰,出而异名。
释:“此两者同”这几个字下面的文字,是解释有关道的疑惑、展示道的奇妙之处的。因为怕修道者把“无”、“有”当成互相抵触的两个东西,所以又解释说: “这两者是相同的”。在“一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”上,全部体现的是“不能思维、无法定义的真理”。因此“有”与“无”一起观察体会,就能领悟到它们是一 体的。又担心有修行者心生疑惑:”既然两者相同,又何必设立‘有’和‘无’两个不同的名称呢?“所以又跟着做了解释:”出而异名“,意思是“不能思维、无 法定义的真理”既然生出了“一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”,但是“有”不能生“有”,必定是从“无”中生出来“有”;无不能自己衬托出“无”来,而是需要: “有”才能显出“无”来。这就是“有”“无”互相生成、互相衬托出对方,因此又有不同的名字 ,所以说:”出而异名“

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,则不成一体,如何谓之妙道,故释之曰,同谓之玄。斯则天地同根,万物一体。深观至此,岂不妙哉。老子又恐学人工夫到此,不能涤 除玄览,故又遣之曰,玄之又玄。意谓虽是有无同观,若不忘心忘迹,虽妙不妙。殊不知大道体中,不但绝有无之名,抑且离玄妙之迹,故曰,玄之又玄。工夫到 此,忘怀泯物,无往而不妙,故曰,众妙之门。斯乃造道之极也。似此一段工夫,岂可以区区文字者也之乎而尽之哉。此愚所谓须是静工纯熟,方见此中之妙耳。
释:解释到这里,又担心修行者疑惑:既然“不能思维、无法定义的真理”和“一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”既然是相对的、不相同的,则不能成为一个整体,又怎么 能称为“奇妙的道”呢,因此老子又解释说,这两者都叫做“玄”。就是天和地是同一根源、“一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”是一个整体。能体会到这么深的境界,难 道不是很奇妙吗?老子又担心修行人修行到这一步,执着于这个“玄”而不能放下,因此又想法去掉人心中对“玄”的执着,说道:“玄之又玄”,意思就是说:虽 然是“不能思维、无法定义的真理”和“一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”一起观察思考,但若不放下心中对任何精神或物质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执着,那么,虽然学的是 我奇妙的悟道方法,你也体会不到其奇妙之处。很多人都不知道,在真正的修行大道的方法中,不仅仅要不能执着于“不能思维、无法定义的真理”和“一切物质 的、精神的东西”的分别,也要摒弃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求玄求妙的想法,这就是“玄之又玄”的意思。修行功夫做到了这一步,就达到了忘却自我和自我以外的“一 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”,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会感觉到“道”的奇妙之处了。所以说:“这是所有的妙处的入门处”。这是修道所达到的最高境界。
这种最高境界,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。这就是在下愚钝之辈所冒昧揣测的“必须要有纯熟的修静工夫,才能领悟到这中间的奇妙之处。” (待续)

Visits: 27

发表评论?

0 条评论。

发表评论